【達仁相談室】哈佛學生分享:找不到人生方向,有那麼可怕嗎?
2017-02-17

哈佛學生分享:找不到人生方向,有那麼可怕嗎?

作者&文章簡介

本文作者(微博@李拓遠LEO #LEO的正能量補給站)是哈佛商學院MBA新生,耶魯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,曾任職高盛,也是曾試水溫創業的90後。本文章主要是作者回應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的文章「這些『牛孩』的人生方向呢?」,除了針對該文進行意見交流之外,作者並分享他從中學以來就身體力行的「找尋人生方向」實踐方法以及哈佛學生常用的任務清單,值得一看。由於文長,我們將摘錄文中跟「尋找人生方向的方法」有關的部分。關於意見交流的部分就不摘錄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上網爬文。

-----正文開始-----

# 《這些“牛孩”的人生方向呢?》文中提及的幾個觀點

前段時間,讀到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秦春華院長寫的《這些“牛孩”的人生方向呢?》。文中,秦院長對大學生、尤其是名校大學生(他稱為“牛孩)有幾個擔憂:
1.他們的死板和拘謹太像了(從面試現場表現看出)
2.成長模式和優秀的方面太像了
3.就連進大學以後的問題點也太像了:入讀一所好大學似乎成了追夢的終點,然後便找不到奮鬥的人生方向了。

秦院長在文中最大的擔憂,是年輕人的「共同迷茫」:『哪怕是很多拼進了北大、哈佛的牛孩,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了。最令我吃驚的是,當我問他們(被面試學生),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,很少有人能答上來。』

# 找不到人生方向,有那麼可怕嗎?

我算是秦院長說的那類「牛孩」:一路讀著重點小學和中學長大,然後到世界名校拿到本科學位,再攻讀碩士學位。我想以一個「牛孩」的身份,圍繞「大學生與人生方向」這一點,聊聊自己的感受。

如果長大後仍能像童年時那般無憂無慮、天馬行空地幻想該有多好。可是,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和生活磨練,我們早已變得更縝密、更謹慎,有了更多思慮,不再能一拍腦袋說出我要當醫生、我要蓋樓房了。所以,將幼年時能脫口而出遠大理想與長大後的方向暫缺狀態做直接對比,我認為略欠周密。

秦院長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,是指能讓人充滿熱情的一項事業、能為之奮鬥終生的遠大理想,橫跨人生未來幾十年,是一個大而廣的概念。

暫時沒找到這樣的人生方向,對牛孩們、大學生們、年輕人們而言,是一件該深感恐慌的事嗎?作為一個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過努力的90後,我不這麼認為。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人生方向,就像是那個千里之外的廣闊江海,必然是需要花費時間、經過一步步思考和實踐才能悟出、確立的。哪怕是頓悟,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鋪墊。

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明人生方向是什麼?我想可以這麼寫
▼人生大方向 = 小目標1 + 小目標2 + … +小目標n▼

即:宏觀的人生方向,是由微觀的小目標累積而成的。n的數值因人而異,有的同學找到人生方向花費時間較少,有的人會慢點。這都很正常,無需因為自己還在摸索,而別人已經有了長遠方向就感到焦急。

締造了蘋果帝國的賈伯斯開始科技領域創業前,曾在二十多歲時隻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。歐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,回芝加哥窮人區當了三年義工,然後進入哈佛法學院讀博士。彼時的他,很可能並沒把人生方向定為「有朝一日當選美國總統」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年輕時曾教英語,後來開翻譯公司。當年的馬雲肯定也沒想過,未來的人生都將和一個叫「阿里巴巴」的公司密不可分。

二十多歲的年齡,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間,沒有定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。當然,我這麼說不是鼓勵可以仗著年輕資本而不怕迷茫、悠閒度日。比起早早找到關乎未來幾十年「大方向」,更重要的是現在行動起來,確立好這個月、這半年、這一年、這兩年……的一個個小目標,並堅決執行,讓每個被完成的小目標都成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
# 幫自己積極找人生目標和方向

下列的建議很多人也許不陌生,但確實都是我自己用過、覺得好的辦法,分享給所有年輕人

# 讀書讀書,再讀書(所有非教材的好書)

與其去想,不如去讀。智慧和Idea不是憑空蹦出來的,而是通過閱讀攢出來的。

在移動社交工具肆意侵佔日常生活的今天,我們真的太容易分心了,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時。放下手機,重拾書本,靜心讀幾頁書、幾篇文章,你獲得的將不僅是知識,還有能幫你找到目標和方向的靈感。

在大學裡讀完有關華爾街和高盛的幾本書後,我對投資銀行業有了更深的瞭解,也進而確定了畢業後第一個奮鬥步驟:去投行奮鬥兩年,扎實基本功。不管未來落腳於哪個行業,投行給我的各種基本技能都會讓我受益終生。

# 拜師求教

大學生最該避免的事情之一,就是只在課堂上和教授發生交集,一下課就「各奔東西」,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
教授們是過來人,比我們有見識見地。很多教授也願意與學生打成一片,傾聽我們的苦惱和迷茫,幫我們出謀劃策,還可能給我們介紹各種資源和機會。

讀大學時,我有幸和幾位教授成了好友,經常在下課後同他們hang out:週末到教授家一起做飯,跟他們體驗各種趣事(學日本劍道,在農場上種菜)。和教授們聊天的過程也是學習過程,我聽他們講自己年輕時的打拼故事,也讓他們為我畢業後的規劃支招。一位賞識我的經濟學教授,更寫信力薦我去摩根士丹利紐約總部實習。每次跟出色的長者交流,我都感到充實和喜悅,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驅散無蹤。

和優秀的學長學姐交流更應該是必修課。他們剛走過我們正在走的路,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熱騰騰的經驗,包括我們正經歷著的挫折和疑惑。他們可能是比父母更能體會我們感受的人。缺乏方向感和上進心的時候,不妨和學長打場球(和學姐逛個街)、吃頓飯,抒發自己的苦悶和彷徨,讓他們開導一下。雖不一定能立刻豁然開朗,但也會幫你減壓、重拾一些動力。

# 不要宅在宿舍和家,走出去看世界

與其去想,不如去闖。感到無力和迷茫的時候,切忌把自己關在宿舍和家裡,任憑自己在狹小空間裡獨自療傷或苦想,那樣只會陷入惡性循環,越發消沉和自卑。

有意識地讓自己走出每天兩點、三點一線的生活圈,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,呼吸不一樣的空氣,到別人的生活裡走一走。在旅行途中,太多人收穫了靈感,甚至找到了奮鬥目標。還是說賈伯斯,他到了印度後,發現這個國家並不是一些人所宣揚的宗教淨土,而是處處皆貧窮和饑餓。印度之行讓賈伯斯意識到,比起宗教,也許科技與創業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,繼而在之後開始創辦蘋果品牌。

# 提高執行力

與其去想,不如去做。定好的目標就是要去完成的。如果不立馬卷起袖子付諸行動,還不如壓根沒有目標。

提高執行力和效率的好辦法之一是:給自己列To-do list(任務清單)。

我從讀中學開始列To-do list,從最初在小筆記本上手寫任務、逐一打鉤,到大學以後在電腦和手機上填寫自造的To-do list,我的記錄幾乎從未間斷過。如果按每天10項To-do來算,十年下來也完成超過36,500個任務了。做完這幾萬個任務,就是實現了幾十個乃至幾百個小目標,也同時使我的「人生方向」更加清晰。

養成用To-do list的習慣後,你就會逐漸患上“任務完成強迫症”。如果哪天沒做完某個任務(沒法在任務清單上打鉤),就可能感到渾身不舒服——這是一種好的「不舒服」,因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。

前幾天,我調查和製作了幾種哈佛同學常用的To-do list範本,發佈在新浪微博上,在這裡再次同大家分享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,選擇最適合的範本。然後,就開始嘗試一下每天有To-do list監督的生活吧。









結尾我想以一句話送給正在為未來努力的人:人生方向,不是空想出來的,是用一個個小目標拼出來的。別著急,別焦慮,踏實的走好眼下的每一個目標,你會走得很好。

資料來源:微博@李拓遠LEO #LEO的正能量補給站